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就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1. 解决食物生产、资源利用与生态保育、区域发展、食品安全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是新时期学校的重要使命。学科建设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根本,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完善学科布局,理顺学科关系,明确学科方向,确立目标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国际化,为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基础。
2. 构建与学校使命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力争植物保护、农业工程、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有2-3个率先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学科;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有5-8个成为国内先进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学科领域有6-8个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整体实力达到研究型大学水平,拥有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有新突破,具有持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二、完善学科布局,加快优势学科群建设
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重要使命,巩固提升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学科,着力完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学科,大力拓展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学科,切实加强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构建由7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群和4个基础与支撑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3. 作物生产与病虫害防控学科群。以旱区主要粮食作物、果蔬优良品种选育、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控为主攻方向,集成和发挥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等学科优势,以现代生物技术促进农科学科发展,力争在小麦遗传改良、苹果栽培与品种选育、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控及昆虫多样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4. 动物生产与疫病防控学科群。以畜禽优良品种选育与高效养殖技术、饲料开发与营养调控、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为主攻方向,集成和发挥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学科优势,力争在肉牛和奶山羊育种、动物营养调控机制、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畜禽重大疫病致病机理及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5. 农林资源高效利用学科群。以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天然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集成和发挥农业资源与环境、林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优势;组建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组建天然产物化学应用研究中心;力争在旱区耕地质量保育与养分高效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天然产物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6. 环境与生态修复学科群。以促进旱区生态与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集成和发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等学科优势;组建园林艺术学院,适时组建环境与生态学院;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在旱区植被建设与森林有害生物调控、林木遗传育种与特有经济林栽培选育、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污染物迁移转化及过程控制、典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7. 水科学与农业工程学科群。以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旱区农业装备、旱区水利工程为主攻方向,集成和发挥农业工程、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优势;继续加强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建设,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能力提升;组建智慧农业研究中心,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力争在作物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灌溉水力学与旱区水文过程、农业水足迹与虚拟水资源、现代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8. 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学科群。以西北特色农产品功能化加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主攻方向,重点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积极发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交叉学科,构建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力争在功能营养食品、葡萄与葡萄酒、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9.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学科群。以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集成和发挥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优势,组建西部发展研究院,成为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研究的智库;将人文学院更名为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加关注西部发展重大社会问题;力争在西部现代农业经济、农村金融、生态与环境经济、农业历史与文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0. 基础与支撑学科。以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性支撑为建设导向,重点加强生物学学科,组建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力争在旱区逆境生物学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培育发展基础理学、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一批新的学科方向。
三、明确发展定位,实施分类建设
依据国家需求和现有基础,准确把握国际学科前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按照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培育发展三个层次,实施分类建设,差异化发展。
11. 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学科。以创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学科为目标,按照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围绕确定的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加强植物保护、农业工程、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4个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引领学科发展前沿,促使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在下轮学科评估中位次进入前2名。
12. 巩固发展一批国内先进的学科。以巩固发展国内先进学科为目标,加大对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生态学等8个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推动学科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下轮学科评估中位次均有较大提升。
13. 培育发展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基础与支撑学科。重点培育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风景园林学等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有效提升学科整体实力,逐步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水产、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社会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硕士授权学科,学科整体实力得到加强,力争建成博士授权学科;大力扶持基础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增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聚焦学科建设,服务学科建设,形成推进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14.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探索有效的人才发现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选聘机制;继续实施校内特聘教授计划,岗位设置向优先发展的学科倾斜;按一级学科规划的优先发展方向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改革师资选留办法,构建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与学科发展的选人机制;加大校内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完善并逐步启动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加快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推动岗位聘任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建立教师岗位退出机制;改革学术业绩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
15.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突出科技创新重点,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升基地支撑能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协同创新;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构建基于创新和提升质量为导向的成果评价与奖励体系;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深化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见》,充分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作用,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16.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生力军作用,改革招生选拔制度,稳步提高生源质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强化导师育人职责;改革评价监督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深化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17. 切实推动学科建设国际化。深化落实《关于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以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先导,加快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探索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创办高水平国际化学院;加强与国际著名科教机构建立高水平联合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提高科教人员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能力,切实将国际化战略贯穿在学科建设全过程。
18. 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学校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学院教授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上的学术权力;建立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学科建设成效列入学院班子的任期目标考核,明确和落实一级学科建设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权责;加强学科建设成效评估,对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岗位设置、实验室分配、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专项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
19. 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整合“985工程”、“211工程”等专项资金,提高学校预算用于学科建设投入的比例。依据确定的学科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照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培育发展三个层次实行分类建设,重点支持跨学科的研究院、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学院公共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前沿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有重大效益的应用研究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
20. 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追求卓越的意识。清醒认识当前学科发展面临的差距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树立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自信心;坚守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的学术规范;培育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营造有利于提高创新竞争力的良好学术氛围。
best365体育官网平台
2014年1月21日
整理日期:2014-02-28 11:43:07 访问次数:1360